1. 首页 > 星座日期 > 文章页面

鼓楼是哪里的 杭州吴山好玩吗吴山风景区介绍

okx

币安 Binance,注册即可获得100 USDT的交易费用返还

全球交易量最高的加密资产交易平台,买比特币就上币安!

APP下载   官网注册
自打有吴山广场,他就在那里免费上课,这课一开就是18年......

本文目录

为什么说赏月始于魏晋清明上河图的特点是什么杭州吴山好玩吗吴山风景区介绍

中秋节为什么要赏月?中秋节是我国重大的传统节日,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在中秋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在院子里摆上水果月饼,一家人或三五好友围坐在桌子旁吃月饼赏月。我们知道中秋节要赏月,但是你知道中秋赏月的来历吗?中秋赏月的由来是什么呢?下面就是小编为您了解的中秋节上月的信息:

中秋节赏月的来历

烟笼秋水月笼纱 杭州自驾赏月攻略

追溯中秋赏月的来历,据《长安玩月诗序》载:“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也就是说,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间,故曰:“中秋”。为何人们钟情中秋赏月呢?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瑶台宝鉴,宜挂玉宇最高头;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虚一色。万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风露助清幽。”

从时令上说,中种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这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描绘。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秋分”这个季节在八月内每年不同,所以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逐渐约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从科学观察来看,秋季地球与太阳的倾斜度加大,华夏大地上空的暖湿空气逐渐消退,而此时,西北风还很微弱。如此,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即显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是赏月的最佳时节。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溯源

每逢中秋来临,赏月谈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

追溯中秋赏月的来历,据《长安玩月诗序》载:“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也就是说,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间,故曰:“中秋”。为何人们钟情中秋赏月呢?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瑶台宝鉴,宜挂玉宇最高头;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虚一色。万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风露助清幽。”

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这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描绘。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秋分”这个季节在八月内每年不同,所以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逐渐约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从科学观察来看,秋季地球与太阳的倾斜度加大,华夏大地上空的暖湿空气逐渐消退,而此时,西北风还很微弱。如此,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即显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是赏月的最佳时节。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民间赏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习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最佳赏月地

庐山·沐月——浪漫胜地

月照松林是庐山年轻情侣喜欢的去处,中秋赏月的好地方。一条弯弯的土路,两旁松树成林。据说月亮升起来时,正挂在头顶,抬头看明月如镜,月色撒在地上……

扬州·二十四桥明月——诗意胜地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中秋之夜,皓月升空,驻足二十四桥桥头,仰望天上月,俯看水中月,耳畔仿佛传来若有若无的箫声。

桂林·三月——观景胜地

每到中秋之夜,皓月当空,驾小舟驶入水月洞,呈现出“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的景观。

青岛·太清水月——意境胜地

中秋之夜,明月东升,登上青岛崂山太清宫东边的山顶,竹林荧光浮动,举目远望烟波浩渺的大海,尽情抒怀,回首眺望太清宫,心静如水。

大理·访月——风情胜地

大理赏月最好在洱海边,洱海月色波光粼粼,神秘在优美,与苍山雪景相映,人称“银苍玉洱”。

宜宾·三江映双月——异像胜地

“三江口”位于四川省宜宾市,每到晴朗的中秋之夜,圆月冉冉升空,三江吻合处平静无波,流沙雪白,在波光粼粼的江水中,竟可看到二轮皓月,一明一暗,美不胜收。

兰州·冷月——幽思胜地

“天苍苍、野茫茫”的情结凝聚在西南的月色里。兰州的月色苍凉,在这样一个举家团圆的日子里,更有一种天涯孤旅的愁绪在心。

杭州·水月——玩月胜地

杭州人中秋佳节赏月有三大去处:一是湖中三岛之一的三潭印月;二是位于凤凰山坡的月岩景点;至于岸边赏月,首推这月白风清、水天一碧的平湖秋月。

三亚·天涯明月——传说胜地

三亚市的鹿回头山顶公园是中秋赏月的好地方。时值良辰,登高望远,极目天涯,聆听“鹿回头”的动人故事,传说、美景如诗,入画。

黄山·仙月——静心胜地

除了月色以外,身处怪石、云海之中,让人顿忘俗世喧嚣,仿佛置身仙境,不知今夕何年。

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兔爷儿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街头,大约六十多岁以上老北京都还能记得。一过七月十五,兔儿爷摊子就摆出来了。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处,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摆的极为热闹。

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早在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袖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到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油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如今广西广东的不少地区,在中秋夜布置灯会,扎制用电灯照亮的大型现代灯彩,还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灯供儿童玩,但却少了一份旧时灯彩的纯朴之美。

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颇有爱国的思想。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这个传说与中秋吃月饼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热闹非凡。

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

不管这传说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国是龙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节舞火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值得珍视的。如今大坑区的舞火龙活动规模颇大,除总教练、教练、总指挥及指挥外,安全组等等。轮番舞龙者达三万多人。

少数民族的祭月拜月习俗

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这祭月、拜月的风习。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鄂伦春人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扣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1、《清明上河图》主要的特点是:画面的幅式非常的长。《清明上河图》和其它很多宫廷作品不同。其构图方式采用鸟瞰式来表现全景,这样比较集中地展现了当时汴京城内汴河上下一片繁华的真实景象。《清明上河图》整体风格朴实但又劲健,在整个画面之中,画家张择端将长卷的风俗画进行了完美的表现,并且将全幅画的结构体现了中心,符合了画题的主旨需求。

2、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可贵的是,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主体突出,首尾呼应,全卷浑然一体。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

3、张择瑞创作这幅画,我个人认为他还带有其对当时朝政的独自看法的,张择瑞通过他对社会现象的浓缩,敏锐的观察,将繁华背后的危机意识表达在画中,比如华中有两艘船相遇,互不相让,桥上的人都看热闹,大量的酒楼茶坊等建筑,很多人都喝的伶仃大醉,过着灯红酒绿的生活,商贾收购大量的粮食等等,都是他通过作画创作表达了自己对当时宋朝的看法。

诉说杭州,众人只知道杭州西湖,却不知道景色与西湖相媲美的吴山,不过,西湖是属于外人的,吴山确实杭州当地市民的最爱。小编这回倒是想将吴山推荐出来,看到这片推文的也好知道在杭州其实还有一个吴山是很不错的景点。

如果没有西湖,吴山将会是游杭州者的首选之地。因为有了西湖,初到杭州者就直奔那里而去了,也好,就把吴山给杭州市民们留下了。

这有点像外地人到上海肯定先去南京路购物,而不会像上海本地人一样到淮海路去。

一座城市就像一个人,不管怎么对外开放,总还是内外有别,会给自己留下一点什么,心情也罢,空间也罢。

并不是城市和人有意为之,就比如这吴山吧,也不是杭州人小心眼故意给自己留下的。杭州人多么希望人们多到吴山来走走,不说吴山风光之秀美,人文之璀璨,就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人们也希望去吴山的人越多越好。

但上天既然已经给了杭州西湖,吴山再好,也就排在西湖之后了,吴山就这样成了杭州人自己的天堂。

杭州多水,山也不少,西湖西北、西南、东南三面,形成一个马蹄形的山地,里面一圈,外面一圈,又以天竺山为界,分南山、北山两大块。

按这个老规矩划分,吴山自然属于里面那一圈,划到南山那一块。那么多的山,怎么就吴山与众不同呢?它是一座人气特别旺盛的山,也是一座世俗气、红尘气特别重的山。杭州人去吴山,好像有一种赶庙会的感觉。

从城市的建构来看,一座城市也往往需要这样一个集会的地点。一般的城市,往往以广场来作为市民日常生活中的集散地。中国的老百姓们,则以能赶庙会的地点作为他们市民社交生活的中心。

杭州市里的庙会,有两个地点离居住地最近,一个是钱塘门外的昭庆寺,再一个,就是吴山了。

吴山离从前的皇宫近,御街就在它的山脚下,所以占天时地利人和,成了与杭州人最亲近的一座小山,也是杭城一处真正的山水杰作。

杭州人有句老话:城隍山上看火烧,这个城隍山,就是吴山。

吴山的别名很多,除了城隍山,还叫伍公山、胥山、庙巷山、七宝山、晒网山等等,若一一解释起来,都是故事,我们也只能拣重要的说。

吴山自然是最正宗的大名,史书上记着出处。

《西湖游览志》说:“吴山,春秋时为吴南界,以别于越,故曰吴山。”

行尽吴山见越山,白云犹是几重关。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争霸,越打败了,杭地尽属于吴,这座山就是地界。

还有传说,伍子胥被吴王夫差屈杀了之后,沉到了钱塘江里,吴人怜之,就在这座山上为他立祠,这山才又叫作了伍公山和胥山。

吴山还有一个特点,初到山上,你会分不清这个山那个山。我曾经在吴山脚下往来几年,常常上山,一会儿云居山了,一会儿紫阳山了,一会儿又宝月山了,后来才弄明白,所有这些山,统统都算是吴山。

原来这吴山,就是一片西南一东北走向的弧形的丘岗,由大大小小的十几个山头组成,统称吴山罢了。

我第一次上吴山,还是大学期间,因为成功地排演了一出戏,穷学生们决定庆祝出游一次。西湖边早就玩遍了,有个同学住在吴山脚下,说吴山很好玩,有十二生肖石,我们就一拥而上。

山不高,也就一百多米,同伴中学中文的人占多数,便想起了刚刚在古典文学课中讲过的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第十回中专门写了马二先生上吴山的情景,照马二先生看到的,那一路又是庙又是铺,又是酒又是茶又是点心摊,还有算命先生,坡上阶下,是极为热闹的。

不过我们上山的那一天却并非如此,也许因为下雨吧,人并不多。还没上山顶,就见满山的大香樟,这么大的香樟,我只在杭州饭店门口的停车场看到过,听说极目阁门前那一株宋樟有八百多岁了,可称之为吴山群樟之祖。

不过那时候心嫩,对久远的历史没有今天的兴趣,心只在那十二生肖石上,就直奔目的地而去。十二生肖石在紫阳山上,这座山上石头很多,石灰岩的质地在雨中泛着青紫之光。

那十二生肖石也是民间的说法,文人则称之为巫山十二峰,突兀地平地立起;我们就各自找起自己的生肖来,发现一个,惊叫一声,叫够了,再往前走,一直跑到那紫阳山顶的江湖汇观亭。

站在亭上,一眼望去,钱塘江,西湖水,杭州城,连绵群山,尽收眼底。

亭内一副对联,一看就是大手笔,多年后才知道是山阴徐渭徐文长所撰:

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

十万家灯火,尽归此处楼台。

我们这些穷学生登临吴山后几年,杭州市评出了西湖新十景,其中吴山被定名为“吴山天风”。天风二字是有出典的,远一点的是元代诗人萨都剌:“天风吹我登驼峰,大山小山石玲珑。"

这个驼峰,就是吴山。出典近的,就要推秋瑾了。秋瑾行事非凡,作诗也非凡,萨都剌和她一比,那种境界和气魄,就差远了。诗日:

老树扶疏夕照红,石台高耸近天风;

茫茫浩气连江海,一半青山是越中。

我后来常去吴山,有一次带着摄制组到吴山找三茅观,那是于谦16岁时的读书地。我还去过吴山的宝成寺,那里有全国独一无二的纪年密宗造像。

宝成寺附近有感花岩,那三个红色的大字告诉人们一段风流故事,我从来也没有想到那崔护的人面桃花的故事会发生在这里,这是一个传说,多出于附会,但人们宁愿信其有,不愿信其无。于是许多题诗就出现在这感花岩上。

先是唐代崔护的“人面桃花相映红”,

然后是宋代苏东坡的“去年崔护若重来”,

然后再是明朝吴东升的“岁寒松柏”和朱术_的“感花岩"。

这些用诗串起来的美好故事,给人许多温柔的遐想。感花岩下面有三个大字“第一山”,是北宋大书法家米南宫的手笔,明朝时的钱塘县令姜召命人拓刻上去的,常有人到这里来观赏揣摩这几个字。

记得在三茅观附近,我还看到过“吴山第一峰"这几个大字,也很遒劲有力,是高手之作。

说到吴山第一峰,又有一个段子。说的是北宋那个风流才子惯写长调的柳永,填了《望海潮》一词,说杭州“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结果诗让金国的完颜亮看到了,想杭州原来这么好啊,可到底还是没有看到过,就让画工施宜生潜入杭州,画了一张西湖图,带回去制成了屏风。

完颜亮越看越好,就把自己也画了上去,策马立于吴山顶上,然后还题了一首诗说:“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都说吴山顶上的名人古迹特别多,据说元朝大诗人杨维祯的读书处就在这里,因为这一处名叫铁冶岭,所以杨维祯自号“铁崖”。

说起杨维祯,今天的年轻人可能不太清楚,只要记住他是西湖竹枝词的首倡者就可以了。据说清代大戏剧家李渔的芥子园也在这里,他的《闲情偶寄》也是在这里写的。芥子园现在是找不到了,但李渔死后的确就是葬在西湖旁的莲花峰下的。

我后来知道了吴山的庙多,有药王庙、水神庙、火德庙、雷神庙、文昌庙、仓圣祠和酒仙殿、太岁庙等等,老百姓三天两头地去拜访这些庙。

反正一年到头都有名目,不说春节、端午什么的,立夏那一天上吴山的人就特有讲究。

原来杭州人中,有一类五郎八保,即是打米郎、剃头郎、倒马郎、皮郎、典当郎与酒保、面保、茶保、饭保、地保、像像保(阴阳生)、马保、奶保(中人),立夏那一天,这五郎八保是一定要上吴山的。

我曾经去找过伍公庙;没找到,从资料上看,伍公庙和城隍庙是吴山上最大的庙。

伍公庙建于唐代,是西湖最早出现的以真人为神的庙,祭祀伍子胥,定在农历九月二十,祭品是一头整猪。

城隍庙原来并不在吴山,宋以前在风凰山,直到南宋绍兴年间才迁到吴山,现在没有了,只剩庙庭前的大香樟树。

药王庙倒还在,不过里面摆了许多蜡人,成了先贤祠,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那些蜡人中,有不少是杭州名人,其中有个叫周新的,是城隍山的城隍神。

他是明代杭州的地方官员,任按察使,据说他断案如神,能为老百姓伸冤,也不怕皇亲国戚,就像“包青天"。但到底没有尚方宝剑,下场远没有包拯那么好,最后还是让明成祖朱棣杀了。

后来朱棣知道他错杀了一个清官,非常后悔,说:“岭外还有这样的人杰,我是错杀了。”不久朱棣又说:近来仿佛见到太阳底下站着一个穿红衣服的人,对他说:我就是你的臣子周新,现在已经成了神,正在为陛下您治奸除害呢。

这大约是朱棣的一种自我安慰吧,周新因此也就成为杭州城里的城隍了。

从前山上还有一座太岁庙,每年都组织一次太岁神上山活动。因为有关一年的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所以活动从立春前一天就开始了,热闹得不得了。

吴山还有一座海会寺,好比是观音娘娘的娘家。活动通常是不定期的,届时天竺寺的观音娘娘,就要被请下山来,走二十多里,抬到“娘家"海会寺小住。那一天,杭州城里市民往往倾城出动看热闹。

吴山没有那么多庙之后,就渐渐地冷落下来了,常有一些退休老人一大早上山,蹲在从前的庙门口喝茶聊天。还有人在山上遛鸟、晨练、吊嗓子、跳舞。

后来又听说吴山脚下发现了南宋的太庙遗址,

然后又建起了太庙遗址公园,

接着,吴山广场也建成了,

吴山顶上的城隍阁也建起来了,

吴山脚下的清河坊十字街口也保留了,

吴山附近的鼓楼也要修复了

杭州要以吴山为中心,恢复旧城中古老文化的历史风貌。这当然是好事,不过城隍阁几十块钱一张门票,有多少老杭州人还会上去呢?

我不知道。从前吴山在我的心目中就是一座不用花钱就能走进山门的山。

城管文化 杭州鼓楼
icon

OKX欧易APP,比特币,以太坊交易所

全球顶尖交易所,注册即领最高¥1000元数字盲盒

APP下载   官网注册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